学生之所以是弱势群体,除了因为没有足够能力控制自身的发展方向,也因为难以意识到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力。作为一个由学生维持的网站,在蜕变中湮灭的主要目的在于,即使我们对教育制度无力,也可以使受教育者不在其中变得麻木。

  蜕变目前有两个常规栏目,“学生思维碎片”是学生对校园里的事的思考,虽然幼稚而偏激,它却记录了当我们的理想首次遇到碰撞时最直接的反应。也许几年之后看,会觉得其中无非是毫无理由的不满和反叛,可那却是我们最初学会的思考。“凭吊我们自己”包括我们对于把教育制度变得更合理所作的尝试、理智和实际的思考;也有与教育无关,却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思考,探讨我们该怎样活着,社会该怎样运作等,也可以说是我们对于当前世界的理解和期待。

  《GOODBYE FANTASY》则是蜕变的不定期出版电子杂志,再见幻想这个名字是对长大过程的概括。杂志主题相对独立,除了教育,近期的主题也开始偏向对价值观的探讨。我们认为,教育的目的,或活着的目的,最终是减少愚昧,正如首页上的Végre nem butulok tovább(我终于不再变得更愚蠢)。那么我们便有必要对许多基本问题进行思考,包括道德,社会公平性,理想等。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接触过这样的话题,却终究没有很好的答案,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逃避它们,因为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世界观负责。

  蜕变的成长也是我们这一代的成长,无论是学生时代幻想着教育改革的幼稚,还是长大后对无可避免进入成人社会的恐惧,都是我们以学生的眼光对时代所作的阐述。在此,我们不可能像学者那样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教育,因为一切变化都能触动我们的未来,当看到社会上的种种堕落,我们不得不担忧自己能否保留理想。

  我们反抗长大,是因为看到众多麻木的大人,不想变成那样。ta们也是曾经有理想,或许也不想长大的小孩,社会固然是原因,但我们更该关注是怎样的思考(或缺乏哪些思考)使ta们变得冷漠。一味的发泄是不被提倡的,因为那只会浪费时间,使自己失去获得能力机会,最后一事无成。我们希望去积极的改变自己和别人,除了自救,也增加一些共同的声音,使大家得到更多的认可,正如天黑时走路,多一个人便是不同的效果。如果说清醒的学生是孤独而自卑的,那么蜕变大概能带来一点自信。

  如果这是正确的,那么即使当前教育没有做到,我们也可以自己学习。我们不想把所有的压力都交给学校,而是想探索一种思维方式,使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,都能依靠自我反省来完成教育。我们所不喜欢的教育由至少两种人造成,一是赞同当前教育并努力把它变得让人更不喜欢的人,二是反对它却什么也不做的人,所以无动于衷其实是一种行动,因为它也是使当前教育维持下去的方式之一。我们不想过多的责备参与教育制度中的其ta人,比如老师,因为作为其中最大的群体——学生,我们也有责任。而我们能做的,便是找出当前教育中缺乏什么,然后自己弥补这些不足,无论是否成功,也至少能让别人知道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。

二〇〇五年六月